他为什么这样热爱科普
—记沧州市科普志愿者王林清
四次走进央视;做客韩国大使馆;创办“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全国航天航空摄影巡展;创办《中国日记》全国巡回展;创建了全国科普志愿者服务联盟组织—志愿者在行动;策划实施了志愿者科普万里行;百村百场科普巡讲;致力于推广、传播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倾心地参与社会公益化事业……。在沧州市沧县风化店乡达子店村,有这样一个幸福而快乐、忙碌而充实的青年农民,他就是现年43岁科普志愿者王林清。2002年12月,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采访时称王林清为“新青年农民的典型代表”、“沧州的形象大使”。2008年9月央视《新闻频道》专访王林清,阿丘叫他中国“新农民”。2010年3月,王林清荣获全国表彰的“中国好人”称号。2010年5月,王林清被评为“沧州能人”。
把遗憾变成动力
王林清出生于1968年,中学时代活泼向上,品学兼优又是班干部的他意气风发,志向远大,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无限可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但是命运却无情的捉弄了他,高中毕业那年他没能考上大学。年轻人的激情和梦想瞬间破灭了,刚刚18岁的他一下子掉进了无底深渊。
但是,性格倔强的他并没有被命运击倒,曾经博览群书的他读过太多在逆境奋起的英雄故事。于是他决定把遗憾变成动力,下决心要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干出一番事业来。他开始夜以继日的大量阅读促使自己励志的书籍。他当时集中阅读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在生活的洪流中》、《勤学苦练的的故事》、《怎样自学成才》、《青年人生哲理》、《与青年人谈治学》、《阳光力量》以及名人传记等1400多本催人奋进的书籍,感到浑身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他说:“这些书使他终身受益”。但是他觉得光是读书励志还不够,他还要找到一些当代的励志楷模,近距离体验一下他们的励志经历。
他首先南下聊城找到张海迪了解了她身残志坚,勇于为他人服务的事迹。他说:“张海迪那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的名言永远激励着我”。然后他又北上辽宁营口找到了不向坎坷命运屈服,用拼搏精神战胜坎坷,蜚声国内外的传奇式人物曲啸。他在营口住了3天,和曲啸长谈了两次。他说曲啸那“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命运”的嘱托至今在我耳边鸣响。此后他又赴浙江、上海、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参加了一些各地青年人组织的“诗歌联谊会”活动,不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认识了许多积极上进的青年人,为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科普志愿活动打下了基础。
用行动证明自己
王林清从书本里、从英雄人物身上汲取了扎根农村,立志做新农民的无穷动力,接下来就是用实践证明自己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家里却没有一人相信他这样一个书呆子会种好地,在他的执意要求下只好把分为5块的3亩薄田交给了他种。
当时农民都是按照多少年来传承下来的耕种方法在种地,产量非常低,效益也少得可怜。当时的小麦产量也就是每亩40-60公斤;玉米产量每亩60-100公斤。可王林清却从报刊杂志上看到在一些先进的省市,依靠科学种田产量要比这高的多,于是他决定用科学的方法种田。那时他不是像其他农民那样整天呆在地里,而是整天往县土肥站、植保站、农业技术站、科普站跑,种子公司,甚至往市、省里的一些技术部门跑。向这些技术部门的专家们请教种田技术,听说哪里有技术讲座就赶快去听,听懂了就回去照着做。家人和乡亲们看到他一会儿测地温,一会儿测土壤成分,又是选品种,又是配方施肥,都感到好笑,说他是瞎忙活。结果收成下来,他种地的产量比其他农民高出了一倍还多。这一下子大家服了气,父亲又把6块8亩好地交给了他种。
为了种好这8亩地,他一方面不断地向专家们学习技术知识,一方面广泛了解各种农业信息,一方面认真记好种田日记。他订阅了《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农民日报》、《现代农业》、《农业实用技术》、《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原理》等多种报刊杂志。遇到技术问题,他还经常地给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省农大、天津农大、北京农大和中国农大的专家、教授写信,向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久而久之有很多专家都和他成了好朋友,有的经常给他寄技术资料,有的经常来沧州给他做具体指导。
在他们的指导下,王林清依靠科学种田取得了丰硕成果。1998年王林清利用“红壤土小麦地膜覆盖技术”种植的小麦平均亩产达400多公斤,创当地产量之最。1999年他结合国外农业尝试机械化秸杆粉碎播种镇压技术试验成功,为国家、省推广环保农业种植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翔实的图像和经验,为治理环京津地区的沙尘暴做出了贡献。后来他又进行了“冬小麦错季节播种”示范实验,给农业部玉米晩收、小麦晩播“两晚”工程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得到了中国农大、沧州农科院、中科院专家董志强、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翟学军、副主任裴宝琦等专家的肯定。近年来,他又在翟学军主任的帮助下开展了棉花、甜瓜“拱棚”套种试验,每亩增收600-1000元。开展的夏播棉(代玉米)实验,每亩增收1000元。多年来他研究推广秸秆还田、酵素菌快速沤肥技术、玉米双株高产栽培技术、玉米-棉花-小麦叶面施肥技术、红壤土改良技术、无公害种植养殖立体农业等14项农业新技术200万亩,提高农民收益上亿元。年平均组织培训各类人员13余期,20000人次,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科技种田水平,促进了广大农民群众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志者事竟成,王林清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让热情感染他人
王林清成功了,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他想到的是要做一名科普志愿者,把自己掌握的科技种田知识,把自己20余年坚持记录“农业日记”积累起来的丰富种田经营传授分享给更多的农民朋友,造福更多的人。于是,他牵头卫生、医药、红十字会、科协、农牧局、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聘请专家和技术志愿者开展职业和技能培训;他联系医院、科研所、大中专学校、企业和社区开展科技科普接力活动;他利用跟沧州、河北省乃至全国各省市专家和团体组织的密切联系,借助沧州科普惠农服务体系、河间农研会、盐山王岐凤农研会和《田园科普》、青县沼气协会、泊头傻柱子协会等进行学习、推介、参与和合作,展开会员培训和科普宣讲,大张旗鼓地推广成功示范村、示范户经验,制作科普宣传栏、和各种科普宣传资料。他多次邀请航空专家、科普志愿者张长生开展航天航空科普知识讲座。他还多次邀请沧州师专“鸟专家”孟德荣教授传授爱鸟、护鸟、救助鸟类知识;邀请澳柯玛、华阳太阳能公司到农村开展新能源展示;邀请天文爱好者冯德森在中小学里开展天文知识科普宣传活动;邀请北京健康专家洪绍光教授开展养生健康专题讲座。在开展科普志愿活动中,王林清得悉韩国老人安容玟想买报纸,他从沧州驾车疾驰110公里,把报纸送到了已抵达天津境内的安容玟手中。为此韩国驻华使馆特意邀请王林清去北京致谢。百姓们赞誉他为“爱心大使”和热心科普的“社会活动家”!,
王林清爱好摄影摄像,他在城市和乡村,拍摄录制了数万张科技科普图片(光盘),录像资料,利用农闲、节日、开会等时机开展科普宣传。为了普及农民艺术知识,王林清在家庭坚持十几年办书画展。他成功组办了大小47场移风易俗科技文化婚礼,中国歌舞团艺术团团长古野等著名艺术家曾从北京专程赶来助兴,还吸引了日本、新加坡、韩国、俄罗斯、丹麦、新加坡、加拿大、泰国11个国家的游人观赏。
二十年里,他利用业余时间在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健康报、中国农业、现代机械、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河北经济报、河北科技报、河北农民报、北京电视台、天津日报、沧州日报、沧州晚报、沧州乃至省内省外县市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发表稿件1000余篇(幅)。
无论是上海世博会,还是广东亚运会、山东蔬博会、陕西杨凌农交会、海南冬交会,你都能看到王林清的身影。
近年来,他又借助科普志愿者的力量,组建了3个沧州农科院小麦育种基地、3个农家科技科普大院、1个中国农民爱心群(qq)。筹办了科普志愿者网站和中国农民爱心网联盟等科普组织。发起并实施了全国志愿者科普万里行和百村百场科普巡讲活动。他的热情感染了全国80多名志愿者骨干分子纷纷响应。截止目前,他已完成8省(海南、广西、广东、江苏、山东、山西、新疆、河北),68县、市,220个乡、村的讲座活动。
王林清正用他那火一般的热情感染、凝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科普志愿者大军中来。
将科普进行到底
王林清今年43岁,还很年轻。虽然这些年累计下来已为科普志愿活动花费了20多万元,但他并不后悔。因为是科技的力量才使他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要回馈社会,回馈那些曾经帮助他、影响他的人,他还有更多、更大的目标要实现。
一是要进一步发展壮大科普志愿者组织。要通过增加社会活动,通过提高科普宣传吸引更多的有志者加盟科普志愿者组织,争取到“十二五”末把科普志愿者队伍发展到1万人。二是加强对科普志愿者指导。做到统一培训、统一服务、统一行动。要建立一条科普志愿者热线来协调每一个科普志愿者的行动。三是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设立科普志愿者学习周活动、科普日活动等使科普志愿者活动长期化、制度化。四是实现科普万里行目标。2011年完成沧州市的“进百村、讲百场”活动;用2年时间完成全省70%个县的“进百乡、讲百场”活动;用3年时间完成全国科普万里行活动。五是组织多种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科普志愿者中人才荟萃的优势,组织科普志愿者编排以科普内容为主题的文艺节目巡回演出。组织科普志愿者自拍电视片或电视剧,丰富科普宣传形式,增强科普宣传效果。王林清还有许多更具体的科普设想,这里不能一一叙述。
总之,王林清的理想就是一定要用自己的科普志愿者行动,真正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让科学的观念深深扎根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之中,让广大农民群众都能过上文明、健康的生活。
他坚定地说:“科普志愿者这条路我是走定了,我一定要将科普活动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