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弃留城、出国机会,回到家乡继承父业。
他不言失败困苦,坚持再创业,将国欣农研会资产增至2.2亿。
“你好,我是卢怀玉。” 39岁的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会长卢怀玉,站在门口迎接我们,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谦逊平和,真诚低调。
走进他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着的6幅彩照,从绿油油的棉花苗到丰收时白花花的一地果实,每一幅都代表了棉花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卢怀玉凝视着照片,感慨地说:“你刚才问我最喜欢什么花,我说是棉花。因为一看到它,我就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
大学毕业,他回到家乡继承父业,引进抗虫棉,掀起一场不小的风波。
也许就是因为这份无法言说的喜爱,1990年,卢怀玉在高考志愿书上填写了中国农业大学。四年后,当他从这所学校毕业时,成绩优秀的卢怀玉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选择:继承父业,回乡植棉。
国欣农研会由卢怀玉的父亲卢国欣在1984年一手创立,会员只有12户。10年之后,会员发展至四五千户,资产300万元。“那时候,我还有两个选择,一是出国学习深造,二是留京。如果留在北京,生活条件当然要比回来好很多,文化生活也会很丰富。但是,我想,人是需要做事的,事在人为,回来肯定也能干出一些名堂。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放了学就和弟弟妹妹到棉田里帮大人干活,对棉花很有感情。农研会的发展壮大过程,我都看在眼里。通过看父辈们的创业,我觉得回来有干头儿,农研会能给我发展空间。作为新生力量,也一定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给乡亲们做些有用的事。”卢怀玉是第一个加入农研会的大学生,种个棉花还值得用大学生吗?不少人对他处于一种观望中。
就在这一年,国内棉铃虫大爆发,棉铃虫肆虐各大棉区,各类农药治虫效果不如人意,许多棉农因此放弃棉花种植,国欣农研会的种子销售一时陷入困境。
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卢怀玉捕捉到来自中国农科院的好消息:转基因抗虫棉技术研究已获突破!
与国家最高农业科技部门打交道,在许多老会员看来,无异于“西天取经”。卢怀玉带领农研会技术骨干14次赴京考察转基因抗虫棉,并投入重金引进3个品系的抗虫棉种。国欣农研会由此成为国内最早推广抗虫棉的种子销售机构。 1995年,农研会4200户会员近万亩棉田全部种了抗虫棉。看着棉花长势喜人,卢怀玉的心里装满了对丰收的憧憬:回乡创业第一枪,总算是打响了!
没想到却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三个品系的抗虫棉中有一种抗虫性较差,需要多用些药,部分会员以“假种子坑农”为由与国欣农研会对簿公堂。国欣农研会一时陷入困境中。
他提出自办繁种场,面对员老的反对,他坚持己见,最终完成企业第二次创业“年轻人就是靠不住,国欣这次彻底完了。”时年只有24岁的卢怀玉饱受质疑。
顶着巨大的压力,卢怀玉深入调研。最终,散户繁种良莠不齐、种子质量无法控制等深层次原因浮出水面。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卢怀玉脑子里闪现:“取消农户繁种模式,向先进国家学习,走农场化道路,实现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
“全部用农场繁种?这可是全中国都没有的事,能成?”大家对他投来怀疑的目光。
卢怀玉主意早已拿定:“闯的结果无非是成功或失败,失败也是经验和收获!”
为选择农场,卢怀玉亲自到清河农场考察。由于当地有冬灌的习惯,冬日水分下渗后,地表因缺水露出大土块。国欣农研会的一位元老认为墒情不够,不适合种植棉花,坚持要退掉已定好的租种3000亩的协议。
卢怀玉听当地农民介绍,开春后土地就会反浆,不会影响种植。“这些地原来是种高粱的,我们凭啥不能种棉花?”抱着这样的想法,卢怀玉坚持租地。
“当时,双方僵持不下,我主动做了妥协,先种600亩。为了达到目的,有时也要讲究一下工作方式。”
开春后土地果然反浆,墒情非常好,那位元老很后悔,说要是当时听怀玉的就好了。这是新老两代人的第一次交锋,卢怀玉证明经验有时也是不可靠的,大家对这个大学生农民刮目相看。
“我们年轻人毕竟受过高等教育,和老同志比,视野更宽一些,总会有一些想法不同,有意见有争执是正常的。但是从这件事上,我也想到,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要坚持,但要讲究方法。”
清河农场为农研会第二次创业吹响了号角,这之后,卢怀玉又带领人马远征新疆戈壁……2000年,农研会的农场基地达到1万亩,2002年达到2万亩。
“这个时候,又产生了分歧,就是还要不要再扩大基地面积。我力主再扩建,理由有两个,一是我们生产的种子多了,质量会更有保证;二是即使种子卖不掉的话,把棉花当籽棉卖,虽然价格低,但还是赚的。”
这时,理事会已经充分认识了卢怀玉的能力,所以,分歧很快得到统一。如今,国研农研会的农场基地已达180个,面积8万亩。由此,国欣农研会实现了第二次创业。
土地的丰收,农民的喜悦,是他所能感受到的“最深沉的欢乐
2008年,一路走低的棉价,让全国一亿多棉农心里发慌。2008年11月20日,一封由142名棉农联名落款,反映“棉贱伤农”情况的信件,经中国棉花协会递交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手中。温家宝就此批示:请发改委进一步研究加大新棉收储力度、稳定棉价、扶持棉花生产的政策措施……
消息一出,迅速在大江南北逾亿棉农间传开。许多人并不知道,信件执笔人,正是卢怀玉。
“棉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替棉农代言是应该的。”这是卢怀玉常说的一句话。
“报国惠农强种业”,挂在农研会墙壁上的这几个字已经深深刻在卢怀玉的脑海里。为把农研会建设成棉农的“娘家”,2002年,中国农技协以国欣农研会为依托,建立了一个以棉农为主体的全国性专业技术组织——中国农技协棉花种植专业委员会,卢怀玉任主任委员。
有了依托,卢怀玉干劲十足。从2002年开始,他每年都组织专家对棉农进行技术培训。2005年,农研会又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被称为“棉农之家”的培训大楼,棉农来培训,不光培训免费、吃住免费,每天还能拿到20元的补贴。几年来,已有数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棉农得到培训。培训完的棉农回到当地,又能够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尽管已是拥有总资产2.2亿、会员6万名的农研会的当家人,但卢怀玉给自己的定位却是“职业农民”。
“在国外,农民只是一种职业,但是国内却是身份的象征。农民不能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们农研会的几十个骨干会员早就在河间最大的小区买了房,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赚钱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标是惠农、利农,让更多的农民通过种棉花发家致富。”
正是基于对棉农的这种深厚感情,2008年,卢怀玉做出了一件让人钦佩、让棉农称赞的大事,派出工作人员,辗转几千公里,将已经售出的65吨“问题”棉种全部按原价召回,为此损失220万元。
事情是这样的:2007年,国欣农研会在山东基地繁种农场种植了2万多亩“中棉23”,由于收棉时恰逢连阴雨,种子发芽率受到影响,只在2500吨棉种中筛选出符合企业标准的种子65吨,经过加工包装后售出。
但一个月后,国欣农研会质检中心发现,这批种子的发芽率比售前下降了3%。值得一提的是,国欣棉种一直采用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比如包衣棉种发芽率的国家标准是72%,而国欣的标准是80%以上。
这样一来,这批棉种的处理就有了争议。有的人说:“发芽率虽然低于企业标准,但仍高于国家标准。告诉棉农多撒些种子就行了,不会影响出苗。”
父亲卢国欣担任农研会董事长,是卢怀玉最佩服的人,在某些问题上,父子俩也会争得不可开交。这次的召回棉种事件,是父子俩争论最厉害的一次。卢怀玉最后拍板:召回,不能让一个棉农受损失。农研会为此损失220万元。
“三鹿事件后,我再回想起这件事,觉得怀玉做得非常对。”卢国欣感慨地说。卢怀玉认为:“诚信会带来高回报,讲诚信做人不会累。”
现在还不是收获的时候,创业是一种常态。
2006年,国欣农研会被评为全国种业50强,2007年又被评为全国棉花加工30强,棉种播种面积已达300万亩,棉种在全国市场占有率约为5%,居全国首位。
这是一组耀眼的数字,也是一组令卢怀玉足以欣喜的数字,是他任会长以来向全体公员交上的一份傲人的试卷。
卢怀玉说,他最喜欢的是棉花生长期的两个阶段:破土发芽和普遍开花时,发芽象征希望,开花代表希望。
虽然现在正处棉花收获的季节,但卢怀玉却不认为目前这个阶段是农研会收获的季节,他说:“创业是一种常态。”
创业更与困苦相伴。1995年,为了研发新品种,卢怀玉带着三四个同伴去了海南。在那块40亩左右的试验田里,他们自己除草、打农药、摘棉花,晚上就挤在田间的简易石头房内休息,俨然是地道的农民。年三十上午,他们还在劳作,下午几个小伙子凑在一起包饺子,卢怀玉度过了第一个没有家人陪伴的春节。
1998年,新疆石河子的一片荒地上开进一队人马,领队的正是卢怀玉,他们打井架电,开荒整地,白天斗骄阳,夜晚战严寒,终于开辟出4000亩荒地,第二年就有了好收成。
卢怀玉是农研会第三任会长,要处理大量日常工作,但是他总要抽出时间到各地的农场跑,脸被晒得黝黑,加上朴素的衣着,常被人误认为是普通的棉农。
能吃苦、踏实,这是卢国欣对儿子最满意的地方;谦虚有一股钻劲儿,卢怀玉的同学缪晓明这样评价;眼光长远,有魄力,这是卢怀玉让国欣农研会棉花所所长徐东永敬佩的地方。卢怀玉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我就是我,简简单单。
十年前,他不会想到国欣农研会有现在的规模;对于国欣农研会的未来,他却有个清晰的想法:开展第三次创业,棉被进城,企业上市,争创“百年老店”。
现在农研会已经吸纳了3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其中包括卢怀玉的两个大学同学。他希望国欣农研会可以变成一个蓄水池,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开天辟地。
“撒下一粒种子,看着它发芽、长大,我总是感觉很亲切。我对土地、对棉花是很有感情的,农村的天地也很广阔。”卢怀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