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终于还是离开了。在经历了去年9月特别股东大会的惨胜之后,他终究还是没能抵挡住大股东黄光裕家族的压力。去年12月,先是黄家代言人邹晓春和黄燕虹挤进了国美董事会;今年,一直在幕后活动的黄光裕夫人杜鹃的资产又获得解冻。这个时候,他在国美的日子其实就已经数得着了。此前一直与他站在同一条战壕的贝恩为了自己的利益最终还是背叛了他;于是,他出局了。
在很多局外人看来,这简直就是一场管家背叛主人但最终受到惩罚的肥皂剧,陈晓就是那个可耻的管家。可是,事实上确实是这样吗?
非常凑巧的是,我在前天见到了一位国美的老臣,本来是谈别的事情,但是聊着聊着就聊起了国美。令我吃惊的是,这位跟随了黄光裕多年并曾经在“上书房行走”的国美老臣却大大地夸奖了陈晓一番,而对于自己老东家的评价反而没有那么的高。
仔细想想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实际上,很多人忽视了一个事实:陈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管家”,他过去在永乐的时候是“主人”,到了国美之后仍然持有国美1.67%的股份,是除了黄光裕之外的第二大个人股东。
在国美收购了永乐之后,陈晓只身从上海前往北京就任,昔日永乐的部下逐渐被排除在国美管理层之外,这些人虽然也有微言,但是大体上还是比较愉快,因为毕竟陈晓让他们多年的辛苦得到了回报——永乐的50多位高管都持有永乐电器的股票,在被国美收购之后他们都得以套现。我的一位MBA同学在2000年毕业后就加入了永乐,在被国美收购之后,他幸福地套现并当起了小老板。
如果看看其他被收购的类似的公司就能看出差距所在了。有一家公司也是卖出了几十亿元的好价钱,但是公司的股东全部是家族成员,高管们没有得到任何的收益。
再看看国美,黄光裕时代的国美虽然给高管的薪水还不错(其实相对于同行也算不上很高),但是几乎从来不给他们分股票。因此,当黄光裕身陷囹圄,陈晓推行高管持股之后,国美的众多高管们很快就站到了陈晓这边。如果按照美国相对较为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来看,快速增长的行业中的公司几乎普遍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
具体再看运营管理。陈晓入主之前的国美“江湖气”较重,干什么事情都好像是打仗,对待供应商也是极尽压榨之能事,开店也是先抢地盘先说,不去看单店是否能够盈利。陈晓进来之后,试图改变这种企业文化,他提倡更加职业化的管理模式,也关了不少不盈利的门店,对老店进行改造,提倡体验式购物,对待供应商的态度也和缓了不少。
相对于黄光裕来说,陈晓应该算是更加职业化的老板;如果是在美国,他们掌舵的两家企业谁赢谁输自不用说。但是在中国,情况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前一段败走麦城的全球第一大家电零售企业Bestbuy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在中国,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全的职业化这些东西不是不好,但是却见效太慢。当你服下“职业化”的药丸,还没有看到效果的时候,就已经被别人干掉了,就像陈晓的永乐一样。因此,更多的中国民营企业更像黄光裕时代的国美——老板一言九鼎,公司纪律严明,股权没有分享机制,打起仗来不讲究战法,做事风格狼性十足。但是,这样的公司往往比那些看起来更“美”的公司更有战斗力,也更早到达成功的彼岸。
因此,陈晓是个好老板,却也是个不合时宜的老板。囿于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他在国美的改革失败了;他离开之后,未来的国美势必又会向着过去的国美偏移,虽然不可能完全回到过去。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不知道是应该欢呼还是应该哀叹,反正萨特在几十年前就曾经说过,存在就是合理。(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