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棉农致富“金桥”的带头人
——记沧州市首届科普事业贡献奖获得者、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会长卢怀玉
毅然放弃德国深造或留京工作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南繁北育跑遍12个省市8万亩棉田的育种人、带着141名棉农签字致信温总理反映“棉贱伤农”的执笔者……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串串执着的足迹,主人公便是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简称国欣农研会)会长卢怀玉。他所带领的农研会,是一家集棉花种植、加工、销售、良种繁育、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农研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现拥有6万多名会员、8万多亩棉花良种繁育基地、11项自主知识产权,总资产达到2.6亿元,2006 年进入中国种业50强,所经营的“国欣”牌棉种2007年获评“中国名牌”,2010年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
一、以科技铸造“金刚钻”
1994年,卢怀玉从北京农大(中国农大前身)毕业,当许多人为能留在大城市抱有“铁饭碗”而欣然自得时,他回到由父亲卢国欣联合12户棉农成立的河间国欣农研会创业。他觉得农研会和广阔的棉田才是自己大显身手的舞台。从孩提时代就对棉田有深厚感情的他,在父辈们勤劳、坚韧的创业精神感召下,面对棉铃虫爆发无药可治、“假种子坑农”事件接连发生等一系列事实,辩证分析,科学处理,带领技术骨干14次赴京考察转基因抗虫棉,并投入重金引进3个品系的抗虫棉种,成为国内最早推广抗虫棉的种子企业之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取消散户繁种模式,采用规模农场繁种,实现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为此,南下三亚,远征新疆,将繁种农场规模由最初的3000亩扩大到8万亩,由160名场长分头管理。
在接替父亲卢国欣出任会长后,他开始站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审视农研会的不足和着力点:随着种业经济的产业 化,一个高层次的种业公司,科研育种处在龙头位置,而这是农研会相对薄弱的环节。卢怀玉求才若渴,在吸引中科院、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等高校的著名棉花技术专家学者“入驻”后, 2000年,以中国农科院生物研究所、棉花所和中国农业大学为依托,在北京中关村成立了由农研会控股的“国欣科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转基因抗虫棉项目。此后,农研会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引进棉花新品系100多个,经过大面积繁育,平均每年向省内外棉区输送换代优种近百万公斤。
“抢占科技制高点,打造优质棉种”一直是卢怀玉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他战斗在棉种研发的最前沿,挑最重最累的活干,其拼命、投入和执着的劲头,影响、感化和带动着国欣人,让大家的心齐了、劲足了,干事创业的激情更高涨了。育种专家刘孝怀加盟国欣后,日夜奋战,全力攻坚,终于破解了困扰棉种企业多年的“棉种破损率高”难题;棉研所长徐东永“泡”在棉田十几个昼夜,手把手培育出了抗虫、抗病、优质、高产的幼苗;70多岁的高级农艺师刘春台忘记了年龄,经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几年间,卢怀玉领军的科研团队一次次突破难关、一次次刷新记录。2008年,“棉花化学控制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在国家启动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中,农研会与中国农大合作申报的项目得到了国内权威专家的好评。
二、用服务搭起“连心桥”
“服务跟着种子走,从种走到收”一直是国欣人对全国各地棉农的庄严承诺。“报国惠农强种业”,挂在农研会墙壁上的这几个字已经深深刻在卢怀玉的脑海里。2002年,中国农技协以国欣农研会为依托,建立了一个以棉农为主体的全国性专业技术组织——中国农技协棉花种植专业委员会,卢怀玉任主任委员。积极探索形成了研究会——服务站——特派员——会员组长——会员的技术服务和培训网络体系,会员可免费获得农研会编印的植棉技术材料和制作的光盘,看到在棉花生长季节有针对性、不定期印发的棉花管理快报,得到现场指导等服务。农研会设立的咨询服务热线电话,实行24小时服务,随时解决会员遇到的问题。同时农研会还为会员提供统一配种服务,并利用规模优势,向会员供应地膜、农药、化肥和农机具等物资,让会员买上放心、优价农资。
目前,国欣已拥有60多位农研会委员,聘请了10名专家学者为顾问,下设18个服务站,委派13名特派员,确立了3000多名会员组长,农研会可通过信件、电话、见面会等方式及时掌握会员情况,沟通传递信息,组织开展活动。自2002年开始,国欣农研会每年都利用农闲季节,出资邀请全国著名农业专家,分期分批免费对棉委会3000多名会员组长就棉花的种植管理技术、农业形势分析、棉花价格市场分析等进行培训,使农研会的3000多名会员组长的农技推广水平,已相当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农技员。
2006年2月,中国棉花协会的棉农合作分会又挂靠国欣农研会成立,卢怀玉任会长。这使国欣农研会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为了使棉农不光能种上国欣提供的优质棉种,还要让他们掌握先进的棉花管理技术,带领广大棉农共同致富,卢怀玉提议国欣农研会组织植棉专家深入各地棉区,在田间地头向棉农面对面的传授植棉技术,确保棉农增产增收。2006年,国欣农研会投资98万元,一次购买了五部汽车,并且全部配齐了手提电脑、数码相机、投影仪、卫星定位仪等先进的设备,聘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和中国棉花协会的顶尖专家组成下乡小分队到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山西和江苏等地为当地的棉农讲课,行程8万公里,听讲棉农达到12万人次,向棉农印发植棉技术手册60万册、光盘13万张,技术材料近千万份,编印《国欣桥》科普刊物36万本,赠送优质棉种10多万公斤,使广大棉农掌握了植棉技术,带领他们走上了科技致富的康庄大道。
坚持把技术等服务送达每一个会员,不仅使国欣农研会获得了“全国科普十佳组织”、河北省“十佳农研会”等荣誉称号,也使卢怀玉先后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十大标兵”,荣获2009年河北特等劳模、“感动河北”十大新闻人物,2010年全国劳模等荣誉称号,2011年3月荣获“沧州市首届科普事业贡献奖”。
三、靠品牌铺就“幸福路”
2007年国庆节前后的一场连阴雨,使国欣农研会的育种受到严重影响,山东基地的2万亩繁种农场繁育的“中棉23”棉种经检验出售给棉农一个月后,国欣农研会抽检棉种时发现这批棉种的发芽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虽然仍超过国家标准,但没有达到企业自定的80%的标准。“无论损失有多大,也要将这批棉种原价收回!”卢怀玉语惊四座。65吨棉种,分布在5个省市几十个地市几千个村子,收回难度可想而知。为让棉农及时购买其它棉种,不影响播种,国欣农研会通过电子监管网销售记录,马上协调各地展开回收,并推荐和提供了以抗病、产量高的棉种,供棉农选择。历时3个月,企业工作人员辗转几千公里,完全召回了65吨棉种。这是我国种子产品第一次实施召回,国欣农研会为此损失了220多万元,却维护了棉农的利益,树立起了诚信企业的品牌形象。
2008年11月20日,一封由142名棉农联名落款,反映“棉贱伤农”情况的信件经中国棉花协会递交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手中。温家宝就此指示:请发改委进一步研究加大新棉收储力度、稳定棉价、扶持棉花生产的政策措施……信的主笔人就是卢怀玉。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赞誉和谢意,他由衷地说:“农研会是棉农的‘娘家人’,替他们代言是应该的。”
在注重品牌建设的同时,农研会还实施多项惠农措施,帮助棉农脱贫致富。如把新的优良品种以优惠价优先供应会员,优先供应配套化肥、地膜、农药和农机具等农用物资,使会员从优种的高科技含量和低价位物资的供应中得到实惠。仅此一项,会员户棉农亩用工成本比会外棉农平均降低1/3,亩产量提高20%以上,亩效益增加200元以上。为了鼓励扶持会员搞棉花规模生产,获得规模植棉效益,国欣农研会每年都组织会员到自办的繁种农场参观学习,对规模植棉户优先优价提供帮助,派车派人进行技术指导。目前,已有800多户会员走出河间,到省内外租地植棉近40万亩,不仅获得了4亿元的经济效益(亩纯收入600多元),还为天津的宁河、静海,河北的唐山等地水田改旱找到了成功的路子,带动了当地植棉业的兴起。
农研会的科技服务使全休会员受益、增收,一大批会员脱颖而出,成了科学植棉致富的典型。山西省闻喜县裴社乡裴南村的马全龙2002年加入农研会,如今已成为会员组长,被县农业局推荐评为市级乡土拔尖人才;已成国欣农研会棉委会委员的天津会员唐景春,2005年经中国农技协棉委会推荐,作为棉农代表成为我国赴香港世贸交流团成员,参加了多项活动。据统计,参加过培训的棉农,一亩地的棉花产量比没有培训过的平均能提高100斤。河间市龙华店乡辛庄村的农民张宝军说:“我参加过3次培训,学会了先进的技术,使用了优良的品种,平均每亩棉花能增产200斤,收入多了,家里的生活一下子好起来了。”近6年来,农研会为广大棉农提供优质的“国欣牌”抗虫棉200多万亩,累计使棉农增收5亿多元。
“棉农的利益和需求无疑是棉种企业的基础,时刻为棉农着想,处处维护棉农利益”是卢怀玉发展壮大国欣种业的价值观。卢怀玉相信大地,相信棉花能给别人、给自己带来生活的进步与人生价值的实现。2008年,为了发挥国欣农研会技术力量雄厚的龙头优势,卢怀玉响应政府扶持“三农”的号召,筹集资金、招聘人才、添置设备,建立了国欣农研会棉花研发中心,扩大杂交育种在河北本地的制种规模,吸收周围村庄更多的富余劳动力,使他们在自家门口就可以挣钱。现在,农研会周围4个乡镇20多个村庄的3000多村民都拿到了在“国欣”制种田工作的工资。
创业能吃苦、踏实,这是卢国欣对儿子最满意的地方;谦虚,有一股钻劲儿,卢怀玉的同学缪晓明这样评价;眼光长远,有魄力,国欣农研会下属棉花所所长徐东永认为。卢怀玉却说道:“撒下一粒棉花种子,看着它发芽、长大,我总是感觉很亲切。我对土地、对棉花是很有感情的,农村的天地也很广阔。”
一路辛劳,心血浇铸兴农路,卢怀玉创业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如今卢怀玉每年还要花几个月的时间奔波在各大棉区的田地间。脸晒得更黑了,但他却并不在乎:“繁育良种,服务农业,造福农民,这是我认准的道路,不会动摇。”(河间市科协)